《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已有研究述评
研究者以“园本课程”为主题词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后发现。自 2001 年以来,我国研究园本课程的文献呈逐年增长趋势,并且在最近几年迎来了研究的热 潮。这与我国 2001 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同年9月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带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关于幼儿园蓝本课程(园本课程)概念,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虞永平指出,园本课程,就是指以幼儿园以“本”为基础的课程或是在幼儿园之“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其课程是从幼儿园的现实根基中成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条件相一致的。幼儿园之“本”反映了幼儿园的基础、现状、背景、实际条件及一切可能反映幼儿园现实的相关因素。
李季湄认为,幼儿园课程属于“园本课程”,即“园本”是幼儿园课程本身固有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我国幼儿教育还未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幼儿园课程的权利主体、开发主体及实施主体均为幼儿园本身,课程具有灵活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幼儿园的课程本身即为“园本”课程,将“园本课程”与幼儿园课程看做并列关系或包含关系都是错误的。
本研究中的园本课程,即如李季湄教授所说的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在使用的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课程资源编写组编著的《生活.活动.经验——幼儿园课程资源》用书以及所附带的挂图幼儿用书等。
已有研究中,较早的是较多集中在对园本课程概念的解释,关注园本课程的作用、特点、条件等理论方面,后期的研究集中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内容涉及本土文化、五大领域、游戏等内容,探讨园本课程的实然状态。但是对于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幼儿的关注较少。
唐淑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游戏、日常活动与常规性活动、学习环境、家园合作等途径来实现的。
冯晓霞则认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再设计”的过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研究者更倾向于赞同冯晓霞的观点,在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精心预设,也要灵动生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也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冯晓霞在《生成课程与预成课程》中指出:生成课程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冯教授描述了生成课程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生成课程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于冬青《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从我国幼儿园生成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尝试提出了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理论策略,并提出可行性实施策略以及策略运用过程中的相关条件;夏如波在《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中阐述了生成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之一,我国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吴丽钦《幼儿园生成课程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总结发现幼儿园生成课程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生成和预设把握不当等问题,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总结得出教师缺乏生成课程的培训、实践,幼儿学习主动性有待培养,幼儿园环境创设局限,与家长社区合作方式单一等多方面原因。进一步提出生成课程的管理对策:一是提升教师生成力对策、二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力对策、三是增强环境支持力对策。这三种对策都是极为有效和有价值的,它确保了生成课程实践得以顺利和深入的开展,并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我国对生成课程从认识到实施都有我国独有的特点,目前关于生成课程的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生成课程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广泛开展,这必将对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幼儿教师首先要有生成课程的意识和理念,其次要有生成课程的能力,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可以将意外事件、突发事件生成为一堂精彩的课,并注意时刻进行反思等。 通过以上对幼儿园主题活动及生成课程的相关资料的综述,发现研究者对这两方面均做了一些研究,但其中还存在了一些问题。关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主题活动中生成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是蜻蜓点水,简单粗略地提出一些主题活动的指导策略,对主题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较少;关于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只触及生成课程的表面,主要翻译或介绍国外的研究,虽然也包含一些立足于具体实践的研究,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研究生成问题的则更少。因此,幼儿园主题活动这一领域还有相对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主题活动中的生成问题,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主要涉及蓝本课程、生成性活动等核心概念,为此做出界定。
蓝本课程:“蓝本”原指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意为编修书籍或绘画时所根据的底本。在本研究中,“蓝本”指那些幼儿园实施的成熟的课程模式。本研究中的“蓝本”主要指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课程资源编写组编著的《生活.活动.经验——幼儿园课程资源》用书以及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综合活动课程《教师指导用书》。
生成性活动:是指以《指南》、《纲要》为指导,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融合教师和幼儿共同智慧的师生共建的一种过程模式,它是蓝本课程的发展和衍生,是一个面向儿童、教师、园所、家庭都开放的动态的活动模式。
研究的价值:
研究的开展可以了解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的现状,探寻其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为幼儿园开展的生成活动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幼儿园中生成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可以帮助研究中涉及到的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生成性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开展生成活动的能力。
主要观点:
1.理念创新。以幼儿为主体,运用捕捉生成活动契机的方式,转变了课程研究范式,使课程研究从晦涩的理论回归到生动的实践、从传统的建构抽象回归到生动的具体情境、从执着课程理论专家的研究回归到倾听幼儿的声音,让课程为幼儿而生。2.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寻找富有特色的路径。
课程游戏化不是形式,是一种精神。生成性活动正是对自由、自主、愉悦、创新的精神最好的体现。师幼共同建构,幼儿的想法得到尊重,他们以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充满兴趣,从而更好的创造活动。
理论基础:
1.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论
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课程不是固定的、先验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师生一同建构的一种过程模式,是一个向教师、儿童、家庭、社区开放的教育系统。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核心,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研制的课程。
3.虞永平的幼儿园课程观
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幼儿的行动之中。因而教师需要感受儿童的需要和能力,要具有形成综合性活动的能力,提升利用资源的能力,具有发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里,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调查周边幼儿园实施蓝本课程的现状,并进行汇总分析。
2.梳理蓝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活动的契机及其类型,探索将契机转化为活动的策略。
3.以《指南》为指导,师幼共同探索开展生成性活动,并用照片、视频、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幼儿园生成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研究内容:
本课题包括以下四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调查附近幼儿园正在实行的蓝本课程有哪几类,执行程度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己的创造。在蓝本课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如何。有无打岔的,不感兴趣的,提出问题的等。老师对于此种幼儿,处理态度如何……对上述诸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子课题二: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契机及其类型
生成性活动的契机有很多,主要梳理为(1)偶发事件(突发状况)(2)幼儿质疑(3)生发的奇思妙想(4)对蓝本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
子课题三: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实施策略
生成性活动的开展,依托于各种形式之中。在生成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探索实施策略,将不同的生成契机转化为活动。具体有以下实施策略:集体活动的开展,游戏活动的渗透,小组活动的组织。以弹性的方式开展。
子课题四: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案例
在生成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珍贵的瞬间,用照片、视频、绘画、文字等方式,师幼共同记录,呈现一个个师幼共建的案例,让活动更加的灵动有趣。
四、研究计划
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具体可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2年2月~2022年8月)
确立主课题,查阅文献资料,构建子课题;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完成课题论证、申报工作;撰写胜浦地区蓝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制定主课题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工作计划。
(二)研究实施第一阶段(2022年9月~2023年12月)
1.按实施方案、子课题工作计划启动研究,梳理生成性活动可能的契机
2.在幼儿园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育环境;
3.在各种契机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4.教师撰写教育随笔、论文等文章;
5.第一阶段后期进行中期汇报。
(三)研究实施第二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2月)
1.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修订研究方案和各子课题工作计划,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完善园本教材、教育主题和教学活动内容,继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收集、整理音像、图片等资料,教师撰写教育论文。
(四)结题鉴定阶段(2025年1月~2025年6月)
1.蓝本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2.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案例集
3.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实施策略论文集
4.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有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5.迎接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组成员来园现场鉴定。
研究任务:
本课题以《纲要》、《指南》为指导,以生成性活动为主线,调查胜浦地区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现状,梳理学习资料,撰写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梳理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契机及其类型,总结实施策略,师幼共同探索,用多种形式调查、记录,形成一个个生成活动案例集,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汇编论文集。
责任分工:
课题组组长:周庆芳;课题组副组长:许春花;子课题一负责人:邱紫悦、张丽萍;子课题二负责人:顾霞琴、周程程;子课题三负责人:柳芸、俞梓旋;子课题四负责人:孙霞红、朱丽颖。全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1.蓝本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2.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的学习资料;
3.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4.《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案例集》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试论园本课程的建设[J].早期教育.2001,8:5-6
2.李季湄.园本课程小议[J].幼儿教育.2002-9
3.左瑞勇. 园本课程开发:流行背后的追问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4.李云淑.关于园本课程、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开发等概念的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
5.修成静.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以上海市G幼儿园为个案[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朱家雄.培植有生命力的园本课程[J]未来教育家2017-05
7.唐淑.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总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冯晓霞.生成课程与预成课程[J].早期教育,2001 (8)
11.唐利平.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内涵与建构———以贵州省适应性课程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3 (12)
12.于冬青.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3.夏如波.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五、专家评议意见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