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子课题三总结
《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子课题三学期总结
在生成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把现存的要素加以转变,而是整合了有关教育的全部潜能,师生共同创造、生成新事物。因此,开展生成课程,需要教师充分发现生成课程的价值,发展生成课程中的实践性知识,使儿童、教师与课程融为一体。
(一)发现生成课程的审美价值
发展生成课程的过程是一个富有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创生过程。混沌理论发现了“奇异分子的奇异程度”,使混沌图像成为精致的艺术品。在生命美学中,人们也发现了生成之美——一种不断流动的“美”。“在传统理性主义美学中,一个僵死的美学体系预设在那里,美学家们就依靠它来建设虚幻的美学王国…… 生命美学却凭借'生成’与'体验’这两个武器,击中了传统美学体系的要害,由此衍生出一个更新了的美学世界。”美不再是 静止的、固定的,而是沿着一条生成之路永恒地“流变”着;美的世界也不再是那个自在的理性世界,而是变成了审美者体验到的世界。教师要追求教育中的美,就要有意识地把生成思维带入到教育过程中去,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充分发展的环境, 同时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生命共同绽放的过程。
课堂上始终充盈着师生之间不可预期的互动与变化,不断生成新的体验。只是这无时无刻不在的生成变化,或许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注意。课程好比奔跑者在跑道上飞驰,是个体行走的体验。人在走,景色也在流动,可以说,没有“非生成” 的课程。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生成的意义,感受生成课程对生命的尊重,保持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张力。教师应当把生成课程看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通过课程发展,关注主体的自由性和生命的意义。只有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精彩观念,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美丽、鲜活、富有意义的过程。
(二)建构生成课程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生成课程是师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课程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反思与调整的动态过程,这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贝加德和威鲁普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决定和指引着教师的实践行动。这类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体验和专业经验,以复 杂的方式运用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不易被清楚地表述出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视作一种高度整合的知识,包括事实或陈述性知识、策略或程序性知识、信念以及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
预设与生成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成课程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预设,如对儿童的充分了解、对可能情况的预期假设。只是在生成课程中,教师的预设更加宽泛与丰富。如瑞吉欧教师所言,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假如成人已经想到一千种假设,那么我们很容易接受出现一千零一甚至是二千种假设的事 实”。
有学者指出,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即角色互换、情境起伏、在不平衡中建构。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如生命生成性、交往互动性、过程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等)。在研究者对生成课程课题组教师的访谈中,也总结了教师心目中最重要的几类实践性知识(具体见表 1)。
(三)关注儿童文化与生成课程的关系
儿童拥有一种感性、纯真、活泼而又健全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儿童与成人有许多不同。成人的生活是程式化的,以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儿童的生活则是自由、自在的,他们以整体性的感知和反应认识事物,整个身心都参与进来。成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疑问渐渐消退,探究行为功利化,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受外在刺激的激励;儿童却具有丰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带有天然的探究和操作欲望。成人的想象力贫乏、单一,往往受到个人经验的约束;儿童如同“本能的缪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见,与成人具有抽象性、形式性、规范性、统一性等特点的理性逻辑不同,儿童的思维逻辑具有跳跃性,能够迅速切换。
生成课程的核心就是体验。建构富有意义的生成课程,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把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带入到课程中,发展浸润着缤纷多彩的儿童文化的新课程。课程生成的过程是一种教育偶遇的过程,充满了邂逅与不期而至。生成课程的首要作用是挑战传统课程与教学理论,让人们重视课程 的“生成性”与教学过程中“人(生命)的生成”,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体验。建构生成课程必须从倾听儿童的声音开始,以对话、合作与探究为核心,鼓励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共生、互济。因此,要发展生成课程,成人必须尊重与欣赏儿童文化,让儿童成为课程的真正主体。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