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未包含“NodeId”的定义 > 详细内容

学期汇报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子课题三总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30 09:46:35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子课题学期总结

一、研究目标达成情况

1.深度挖掘幼儿生成活动资源,拓宽生成活动游戏化形式

通过对蓝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如在 “探秘春天” 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对春天自然现象的好奇,引导幼儿开展了观察花草生长、寻找春天颜色等活动,将自然元素融入生成活动,丰富了活动资源。

鼓励教师创新活动形式,结合游戏化理念,开展了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生成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和经验,开展多种生成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针对大、中、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了相应的生成活动。小班幼儿侧重于感知体验,开展了如 “水果品尝会” 等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不同水果;中班幼儿注重动手操作,开展了 “手工制作小动物” 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大班幼儿则更强调探究思考,如在 “有趣的磁铁” 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生成活动中的表现和兴趣点有所差异,小班幼儿对色彩、形状等直观元素感兴趣,中班幼儿开始对简单的科学现象和手工制作有探索欲望,大班幼儿则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更有热情,研究较好地激发了各年龄段幼儿的探究兴趣。

3.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成活动方式,总结行为特点并制定试行指导策略

总结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成活动方式,如小班以情境导入、直接体验为主;中班采用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的方式;大班则鼓励自主探究、项目式学习。

对大中小班幼儿生成活动行为特点进行了梳理,小班幼儿行为具有随机性和模仿性,中班幼儿开始有初步的计划性和合作性,大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指导策略,如小班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示范,中班教师注重启发和鼓励合作,大班教师提供更多自主空间并引导反思。

二、研究内容完成情况

1.根据生成活动实践研究,分析总结教师有效指导方式

通过对多个生成活动案例的分析,发现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 “建构城堡” 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讨论城堡的结构和搭建方法,在幼儿搭建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并与幼儿共同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教师的有效指导还体现在对幼儿兴趣的及时捕捉和引导上,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教师能够迅速判断其教育价值并调整活动方向,如在幼儿对影子产生好奇时,教师及时开展了 “光影探索” 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并探索其原理。

2.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观察不同年龄段生成活动实施情况并筛选调整

以课程游戏化理念为指导,观察各年龄段生成活动的实施过程,发现部分活动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或组织形式上存在问题,如个别活动目标过高或过低,内容不符合幼儿兴趣,组织形式缺乏趣味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了筛选和调整。如将一个目标过高的科学实验活动进行简化,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操作水平;根据幼儿对故事表演的兴趣,增加了故事表演类生成活动的比例,并优化了表演形式,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3.拍摄整理活动主题下的生成活动,形成活动实录视频资源库

课题组成员积极拍摄各类生成活动,包括室内外游戏活动、主题探究活动等,全面记录了活动的过程和幼儿的表现。

对拍摄的视频进行整理和编辑,按照活动主题、年龄段等分类,建立了活动实录视频资源库,为后续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教师对生成性活动的把握仍需提高:部分教师在生成性活动中,对活动目标的把握不够精准,有时会偏离主题或教育价值核心;对活动节奏的控制不够合理,导致活动时间过长或过短,影响活动效果。

生成活动资源整合不足:虽然挖掘了一定的幼儿生成活动资源,但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未能充分将园内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生成活动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对生成性活动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活动过程和幼儿表现,但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难以准确衡量活动的质量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2.改进措施

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生成性活动的理念和实施要点,提高教师对活动目标、节奏等方面的把控能力;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学习优秀案例的设计与组织经验,通过实践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优化资源整合策略:建立资源整合机制,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生成性活动,提供家庭资源支持;与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成性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从活动目标的达成、幼儿参与度、教师指导有效性、资源利用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综合运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幼儿自评与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生成性活动的效果,为活动的改进和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四、下一步研究方向

继续深入挖掘生成性活动资源,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和需求,进一步拓展生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实际。

加强对生成性活动中幼儿学习过程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

进一步完善生成性活动的实施策略,结合幼儿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提高生成性活动的教育质量。

深入研究生成性活动与蓝本课程的融合机制,探索如何在遵循蓝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生成性活动,实现两者的有机互补,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终审:吴淞幼儿园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