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学习资料
学习时间 | 2023.10.8 | 学习内容 | 幼儿园生成性活动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 记录人 | 周程程 |
参加人员 | 课题组全体教师 | ||||
学 习 内 容 记 载 | 论文:幼儿园生成性活动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是基础的,全面的,其内容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能力与知识五个领域,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过程中应秉持“以幼儿为本”理念,立足幼儿实际成长需求与身心发展规律,创建多元活动,多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等良性发展。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尤其是大班幼儿教育,需要重点关注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生成性活动简述 幼儿阶段的成长主要在活动中获得,一般由教师主导,通过对幼儿实际需求与身心发展规律的把握,创设多元化活动以帮助幼儿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经验,促进幼儿能力与素养提升。基于活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预成性与生成性活动两大类,生成性活动区别于传统的预成性活动,由于活动开始前并未进行活动的过程及教育计划,因此在生成性活动中更为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支点,进行活动内容选择与活动开展方式探究等,更为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成长过程,其开放性、动态性与延展性,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活动积极性,进而加快对幼儿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 二、幼儿园开展生成性活动的价值探究 幼儿园生成性活动的开展,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生成性活动高度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建立在幼儿兴趣爱好与成长需求之上,可最大程度上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提高生成性活动教育质量;其二,生成性活动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加以完善,幼儿在此过程中可逐步掌握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甚至能在确定活动主题后,根据个人情况快速形成属于自己的活动计划,有目的参与活动,并在生活、学习中加以体现;其三,在生成性活动中,为达成目标,幼儿可能遇到各样问题,需要自己探索或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幼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基于生成性活动的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路径探究 1、兴趣出发,确定生成性活动的主题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绘画、游戏、建造、歌唱、舞蹈等,基于幼儿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往往可以更好的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大班幼儿生成性活动前,教师应协调好个人主导与幼儿主体地位,秉持“以幼儿为本”理念,重点关注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为基础,以幼儿兴趣与成长需求为切入点,确保活动主题贴近幼儿生活与学习,为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保驾护航。 2、师幼互动,发挥生成性活动育人价值 基于大班幼儿与生成性活动特征,在组织开展生成性活动时,教师应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扮演好环境的创设者、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角色,保障生成性活动有效开展。在活动前、中、后过程中,教师均可进行师幼互动,走进幼儿内心世界,倾听幼儿内心想法,以良好的师幼关系为基础,营造良好学习、探索与活动氛围。强化师幼有效互动,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与兴趣爱好,并在生成性活动创建与组织全过程中加以体现,发挥生成性活动教育育人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活动搭建,培养大班幼儿学习品质 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需要整合健康、语言、社会、能力与知识五大领域内容,立足幼儿实际情况创建多元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与生活中不断探索,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形成分析、解决问题与学习能力,培养幼儿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与素养提升。 3.1以活动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自主设计活动内容 基于教师对幼儿兴趣爱好与成长需求的观察、把握,已经明确了生成性活动主题,幼儿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基本保证活动内容是幼儿感兴趣,且有能力达成或愿意遵守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活动参与度。在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幼儿遵循内心想法,设计活动内容,并在交流中不断探索,形成完善的活动方案,保证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活动效果。同时,教师需做好把关,规避一系列不成熟或可能对幼儿身体造成损伤的内容,保障后续活动顺利进行。 3.2贴合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场地与活动材料 生成性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动态性与延展性,教师可引导幼儿结合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特征,自主选择活动场地与活动材料,可以在园区内的教室、操场、草地,也可以是园外的公园、馆内等,营造良好的活动、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真对活动内容投入多元化活动材料,幼儿可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用来参与活动,提高活动材料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活动材料被浪费现象,培养幼儿生态安全意识。 33尊重幼儿意愿,带领幼儿探究并制定活动规则 生成性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活动规则的约束,教师可尝试带领幼儿参与到活动规则制定中,根据活动主题、内容、场地与材料,指导幼儿结合以往的活动经验与生活经验,确定活动的具体实施路径与规则,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经验,培养幼儿整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先带领幼儿梳理活动全过程,之后组织幼儿相互讨论,由幼儿间商量,针对活动内容制定规则,一般需要涉及活动的玩法介绍、活动中禁止出现的行为动作等内容,提高幼儿对活动规则的适应度。在完成后,教师可带领幼儿再次梳理,指出幼儿制定的“规则”中亮点与问题,带领幼儿从活动本身出发,再次分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最优解,促进幼儿整合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此外,在开展生成性活动过程中,教师仍需仔细观察幼儿,明确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活动内容,避免幼儿在活动中受挫或产生错误认知,影响生成性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幼儿活动参与度,加快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 ||||
效 果 收 获 | 基于生成性活动的特殊性,幼儿教师在组织与开展活动过程中需始终秉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幼儿主体地位,通过对幼儿兴趣爱好、成长需求与身心发展规律的把握,创设多元生成性活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自主参与活动积极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完成对幼儿个人能力与素养的进一步培育。尤其是大班幼儿,为落实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能力与知识协同发展,在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确定好活动主题后,教师可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搭建与活动评价,带领幼儿参与到活动全过程,鼓励幼儿思考、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助推幼儿健康成长。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