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未包含“NodeId”的定义 > 详细内容

研究成果

《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 》中期汇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4 10:26:21 浏览次数: 【字体:


 

 

 

 

课题名称: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十四.Sj0436】 

课题类别: “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主持人:       周庆芳    

工作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吴淞幼儿园瑞翔分园        

填表日期:  2023.5.30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布鲁纳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逻辑科学模式;一是叙事模式,人们通常运用叙事的方式寻求实践的、具体的联系,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压制生活的“情节”和“情趣”。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课程改革往往由上而下实施,作为课程体验者的幼儿心声很难被倾听。以往的幼儿教育活动和幼儿生活有差距,缺少时代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时的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产生一些课堂小故事,会产生游离于原有课程的奇思妙想。这些就为创设园所和班级实际的新的课程提供了契机。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该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课堂也应如此。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还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注意积极引导。这充分肯定了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生成教育内容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开展了基于蓝本课程的幼儿园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研究的开展可以了解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的现状,探寻其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为幼儿园开展的生成活动提供借鉴,从而有利于幼儿园中生成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可以帮助研究中涉及到的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生成性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开展生成活动的能力。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调查周边幼儿园实施蓝本课程的现状,并进行汇总分析。

2.梳理蓝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活动的契机及其类型,探索将契机转化为活动的策略。

3.以《指南》为指导,师幼共同探索开展生成性活动,并用照片、视频、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幼儿园生成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研究内容:

本课题包括以下四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调查附近幼儿园正在实行的蓝本课程有哪几类,执行程度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己的创造。在蓝本课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如何。有无打岔的,不感兴趣的,提出问题的等。老师对于此种幼儿,处理态度如何……对上述诸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子课题二: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契机及其类型

生成性活动的契机有很多,主要梳理为(1)偶发事件(突发状况)(2)幼儿质疑(3)生发的奇思妙想(4)对蓝本课程的内容不感兴趣。

子课题三: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实施策略

生成性活动的开展,依托于各种形式之中。在生成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探索实施策略,将不同的生成契机转化为活动。具体有以下实施策略:集体活动的开展,游戏活动的渗透,小组活动的组织。以弹性的方式开展。

子课题四: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案例

在生成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珍贵的瞬间,用照片、视频、绘画、文字等方式,师幼共同记录,呈现一个个师幼共建的案例,让活动更加的灵动有趣。

 

 

 

三、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本课题自申报成功至今,课题组成员付出了诸多努力,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梳理如下:

一、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

为了解我们自身幼儿园对于使用蓝本教材开展课程的情况,以及在处理蓝本课程和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状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园老师关于开展生成课程的观念,寻找在实践中影响教师实施生成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面向吴淞总园及瑞翔分园共计49名老师进行,问卷回收率100%。我们幼儿园85.7%的教师都有着4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65.3%的教师有7年及以上的丰富工作经验。多年的工作经历,对实施蓝本课程和生成课程都有自己的理解。57.14%的教师表示对“蓝本课程”和“生成课程”的定义非常清楚,40.82%的教师表示只了解一点,2.04%的教师表示一点都不了解。77.55%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将蓝本和生成相融合,且更注重生成。22.45%的教师表示基本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幼儿园有要求时才会开展生成课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园中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居多,大多数教师对于蓝本课程和生成可是的认识比较深入一些,表明在平时的活动开展中会有意识注重生成。调查也表明将近半数的教师对于蓝本课程和生成课程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也不会主动根据实际情况生成课程,基本都是按照既定计划走。

对于使用蓝本教材开展活动,75.51%的教师表示蓝本教材中的内容丰富、目标明确,使用方便,30.61%的教师表示对蓝本教材非常熟悉,能够很好实施课程内容。也有将近半数的教师对于蓝本教材的使用有着很多的疑虑:59.18%教师表示蓝本中有的活动与班级幼儿兴趣、经验、发展水平不符;28.57%的教师表示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的活动;30.61%表示教材中五大领域的内容不平衡;26.53%教师表示活动前的材料准备困难或者浪费时间。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使用蓝本教材已经有了很多经验,很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蓝本教材内容开展活动,对于蓝本教材也给予了肯定。但是调查也表明相对成熟的蓝本教材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在使用蓝本教案进行备课时,73.47%表示会从主题活动中选择好把握的活动;40.82%的教师表示备课由年级组统一规定;87.78%的教师表示会考虑班级幼儿情况进行调整。

调查也表明‚教师在备课中较多地以好把握的活动、年级组的规定和幼儿的情况为依据‚表明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考虑‚但更多的是以幼儿对蓝本课程的接受为前提的‚目的是让幼儿配合教师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

当在教学中幼儿出现了与预先设计不一样的反应时,85.71%的教师表示会根据幼儿的情况决定;32.65%的教师表示会根据自己情况决定;28.57%的教师表示会进行短暂的回应后继续回到计划中去;也有10.2%的教师表示会继续按照计划教学,以后再决定。79.59%的教师表示会在幼儿兴趣转移时开展生成活动;30.61%的教师表示当幼儿已有经验与目标不符时会开展生成活动。81.63%的教师表明当发现了有意义的教学点时会开展生成活动;46.94%的教师为了丰富主题活动会选择生成活动。

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都能关注到幼儿,会根据幼儿的需要以及有益于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但是71.43%的教师表示难以把握生成的契机是阻碍生成活动的最大因素,48.98%的教师不能判断所要生成的活动是否有价值,55.1%的教师表示幼儿的兴趣转移太快是阻碍生成活动的因素。所以调查也表明,教师有了一定的生成意识,在活动中会关注幼儿的情况,但是由于自身及幼儿双方面的因素,开展生成课程依旧困难重重。

二、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实施策略

   由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课程资源编写组编著的《生活.活动.经验——幼儿园课程资源》用书,以及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综合课程《教师指导用书》为蓝本教材中的课程是我园老师开展主题课程的最先及最多选择。经过以上调查分析可见,我园老师们也意识到了既定的蓝本课程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及对幼儿园生成性活动实践的思考,我园通过优化课程审议、课程班本化实施等路径,使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不断调整蓝本教材中的活动,使其更好地满足和适应班本需求及个体需要,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1.课程审议,把握生成性活动方向。

课程审议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优化课程审议,促进教师生成性课程意识的形成,是我园近阶段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在原有课程审议过程中,我园老师出于对蓝本教材权威性的迷恋,不太敢大幅度调整其中的各类活动。但基于生成性活动的思维以及从课程游戏化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生长,不应该这样,蓝本课程也应该是自然的、生态的生长过程。对此,我园优化过后的课程审议模式如下:以年级组长牵头组织,年级组内全体教师以及分管教学行政共同参与的形式进行。课程审议前,我们通常会进行教师、幼儿初期调查,以调查表或谈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幼儿方面重点了解幼儿对于即将进入的主题的已有经验、感兴趣的内容、问题等。教师方面则重点思考该主题中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什么? 如何有效地开展? 我们可以利用周围孩子感兴趣的环境、事、物等生成什么?

主题审议的第二环节是对主题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审议,在以往的主题内容实施中存在几乎完全参照蓝本,按部就班开展活动,现在我们首先会分析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主题活动中蕴含的价值意义、教师对该主题存在的一些疑惑等进行讨论,继而以提升幼儿经验为主要目标,梳理主题路径:如在大班《红红火火中国年》主题中,我们通过调查表、谈话等多种形式,了解了孩子们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  抓住孩子们兴趣点,结合蓝本教材内容梳理出以下几条路径:这些条路径是开放的,路径中的活动可根据班级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自由延伸、调整、生成,灵活的路径取代了僵硬的时间限定,打破时间给主题带来的局限,使主题更加富有弹性。

a82bfaaa530a437aa7d16cf61da759ac.png

在课程审议中我们还会考虑哪些目标需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来达成,哪些目标可以通过区域活动来实现,还有的则是可以通过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进行实现。我们在每一个主题中都预设一周的留白时间,给教师生成班本化课程的空间,注重在整体观念下组织一日活动各环节,这样做使得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组织都紧密围绕着主题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同时又发挥了不同实施路径各自的作用。在活动组织中注重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如在《探秘春天》主题中,老师和孩子们在班级里以春天的美景、春天里的大树和小花等话题展开话题讨论,进而又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来到附近的金浦公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完成“任务单”(老师提前制定好了一些花卉、树叶的图片,让孩子们在公园中进行寻找),孩子们在真实感受大自然美好的过程中,丰富春天有关的知识。

2.班本课程,助推生成性活动开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我们还基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找到生长点,生成班本化的课程 。如:在“寻找春天”主题活动中,中一班的孩子们对春季特有的蚕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蚕宝宝是哪里来了?蚕宝宝吃什么?蚕宝宝真的能变成蝴蝶?蚕丝怎么可以做成衣服?…… “与蚕宝宝的一场邂逅”便应运而生。班级里的老师还充分挖掘周边资源,“蚕桑园亲子一日游”让孩子们在真实且专业化的情景中了解了蚕宝宝从最初的一个小黑点最后破茧成蝶的整个过程,而亲身体验将蚕丝制作成扇子的过程更是让大家为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到惊奇和赞叹。中一班的孩子们在“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调查分享中对芦丁鸡这一新奇的物种产生了好奇。因为嘉洛介绍的时候说:“我妈妈拿回来一个蛋,放在一个保温箱里,然后它昨天出来了一个小鸡”!这真是太神奇了?那我们可以不可以在班级里也养一只芦丁鸡呢?养芦丁鸡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如果真的在班级里养鸡,我们该怎么照顾他们?谁负责喂水?谁负责打扫呢?给它取什么名字呢?它真的不会长大吗?就这样,在游戏中自然的渗 透了语言、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让孩子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蓝本课程的班本化实施更加体现了课程实施形态的 适切性,真正地实现了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儿童,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儿童的学的转变。

三、园所环境,助推生成性活动契机的生发

环境创设与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它强调了学习者、教育环境和教育结果起到互相影响、制约与促进的作用,对于幼儿在园所的教育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如果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具有生机,幼儿的日常学习与活动也将富有活力。为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成长,增加孩子的受教育渠道,助推教育契机的生发,我园不间断对园所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根据不同的时令特征和幼儿园特色课程进展不断更新环境布置,让环境发挥最大教育的作用。

在丰富园所的游戏环境方面,我园利用充裕的户外资源,前期我们通过幼儿讨论,征集家长、老师的意 见,将幼儿园的草坪进行改造,将灌木丛分别改造成了班级种植园地以及户外创意乐园,将二楼平台打造成“扎染小铺”,满足孩子们对民间扎染艺术的探索与体验需求;在室内创设打造了“二十四节气体验馆”,所有的室内外场所怎么玩呢均由让孩子们做主,让幼儿园的每一个场所都成为孩子们的游戏梦工场,孩子们在这里开展角色扮演、种植、手工创作、科学探索等活动。一系列环境的改造从儿童本位的角度出发,赋予幼儿学习和游戏主动权,真正成为游戏的小主人。“榴”下你的色彩、“江南布衣”、“四时之美”、“遇见秋分”、“惊蛰暖春,万物苏醒 ”等一个个生成性活动纷至沓来,精彩纷呈。

从蓝本到班本,建立课程文本到实施间的顺畅通道。从牵手转为放手,鼓励教师依据园所实际、幼儿特点与发展状况,以及教师个人专长,对蓝本进行适宜性的改造。从本班幼儿现实生活和环境出发,敏锐地捕捉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从幼儿经验出发的生成性活动的实践。

 

四、阶段性成果及影响

阶段性的研究发现与结论、另需附: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

  1. 2022年6月:张丽萍撰写论文《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开展中关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解析》发表于省级刊物《教育考试与评价》

  2. 2022年8月:俞梓璇撰写论文《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生成活动实践策略分析》发表于省级刊物《科学与生活》  

  3. 2022年8月:朱丽颖撰写教育小故事《亮睛睛》获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教育小故事评比二等奖

  4. 2022年10月:俞梓璇撰写论文《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发表于省级刊物《名校》

  5. 2022年10月:邱紫悦撰写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幼儿园生成课程》获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6. 2022年12月:朱丽颖撰写论文《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发表于省级刊物《科学与生活》

  7. 2022年11月:张丽萍撰写论文《幼儿自主游戏中开展生成活动的策略研究》发表于省级刊物《教育学文摘》

  8. 2022年11月:顾霞琴撰写论文《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策略探析》发表于省级刊物《科技与生活》

  9. 2023年5月:孙霞红撰写论文《探究幼儿生成活动的主体性——以“花生的收获”为例》发表于省级刊物《时代教育》

  10. 2023年10月:张丽萍撰写论文《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探究》发表于省级刊物《名校》

五、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地学习、探索、实践,我们对于生成性活动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生成性活动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诸多问题,显得不够成熟。

1.教师对生成性活动的敏感度有待提高

过调查分析,教师的教育敏感性缺失是阻碍生成课程深入进行的绊脚石之一。很多教师没有生成性思维,对教育契机的认识不够,没能引起重视从而错失生成时机。

2.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生成回应策略有待提高

我们发现有的教师预先选择的教学内容,环境材料的设置等并不符合孩子的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不能及时为老师所注意,因此会出现老师忽略生成因素中隐藏的教育价值,从而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回应,没有做到根据生成的情景进行策略选择。

3.教师对生成性活动的反思、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教育契机的突发性决定教师要及时反思,要做行动中的反思,及时调整和完善。而我们大部分教师存在对幼儿缺乏观察,观察关注点单一,记录方式简单笼统,缺乏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反思,反思内容片面等一些问题,很多时候老师们的反思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够深入和深刻,是浮于表面的无用功。在评价上存在重结果轻过程,评价途径单一,评价与计划教学相对独立的问题。

4.教师要挖掘更为丰富的环境和资源

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找不到材料对活动进行更好的支持回应,从而影响了生成活动的开展。同时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事实效果与教师的期望不符,没有设置互动性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激发幼儿探索意愿。如果能积极促进幼儿园,教师和社区的紧密联系,整合利用家长和社区的公共资源,就能更大程度的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激发更多讨论的素材和契机,帮助幼儿更好的建构学习经验。

 

六、重要变更

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

本课题与于2022年11月23日进行进行线上开题,听取了专家组的指导意见,专家们分别给予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需进一步理清蓝本课程和生成性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生成性活动的界定进行一个再思考。

2.第一个子课题可操作性不强,调查下来价值不高。只要对自身幼儿园目前蓝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

3.子课题二应该是对蓝本课程进行改造。利用资源改造蓝本,蓝本课程实施的园本化,等同于生成性活动的开发,也非常的具有价值和意义。

4.子课题三目标的提炼要做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组内成员对照专家建议仔细思考,认真领会,并结合各自子课题的实际情况,调整了部分课题计划方向与实施策略,具体如下:

研究目标调整为:

1.通过研究,了解幼儿园基于蓝本课程活动中生成性活动的现状,探寻其影响因素。

2.探索蓝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将各类偶发契机转化为生成性活动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3.通过研究,丰富有关生成性活动的理论知识,使教师具有生成性活动思维,提高开展生成性活动的能力,继而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

各子课题研究内容及方向调整过后如下:

子课题一:幼儿园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调查园内以《生活.活动.经验》为蓝本教材的课程实施情况,教师的执行程度如何?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己的创造?在蓝本课程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如何,有无打岔的,不感兴趣的,提出问题的等?老师对于此种幼儿,处理态度如何……对上述诸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子课题二:探寻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园本化的有效途径

以园所资源、幼儿经验和兴趣为线索,以园本教研、集体备课、班本审议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蓝本课程实施目标和内容结构,形成符合幼儿发展需要,利于经验提升,源于蓝本、变于经验、优于班本的具有新特色的生成性活动。

子课题三: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契机及实施策略的梳理

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就必须抓住有利契机,生成性活动的契机有很多,而生成性活动的开展又依托于各种形式之中,教师在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及时进行记录,梳理出能够转化为活动的各种有利契机及实施策略。

子课题四: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案例

在生成性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珍贵的瞬间,用照片、视频、绘画、文字等方式,师幼共同记录,呈现一个个师幼共建的案例,让活动更加的灵动有趣

七、下一步研究计划

1.加强生成性活动研究方面的各类培训

1)园本培训

由教研主任进行规划,组织实施,通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持续的学习了解生成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总结生成课程的实践经验,更清晰的理解生成课程的本质和内涵,从而帮助教师构建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生成课程价值观,进而提升教师生成课程实施力以推进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完善。

2)专家培训

积极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园,或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老师们外出聆听专家讲座,通过不同类型的专家培训,帮助教师梳理生成课程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实施生成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课程生成能力,以实现生成课程的更好实施。

2.开展丰富的生成性活动实践研究

1)强调合作教师互分享

同一个班级的两位教师结合当天幼儿发生的活动进行交流分享。在教师对幼儿观察后发现了幼儿新的兴趣点,两位班级教师及时的进行分享,这种分享包括对某一活动、兴趣和事件的分享、活动过程幼儿反应的分享,活动过程环境材料的分享等等。分享的目的在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探讨下一步要提供的支持,从而调整教师回应策略。合作教师分享的对策帮助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认识到课程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注重同事之间的及时分享沟通,从而灵活调整活动,促使生成活

动更高效的开展。

2)成立生成性活动实践小组

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生成性活动实践小组,小组成员轮当组织者,每两周一次的频率开展实践研讨活动,实践探讨小组中教师通过视频、照片展示或者口述在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教师团队通过针对某一生成问题,难点的讨论,分享,共同制定下一步生成活动的计划以及进行相关调整的过程。

3)园本教研引领

由教科研主任主导,以教师为中心,针对生成课程实践水平来设计安排教研活动,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通过教研来提升教师生成性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幼儿园和家长、社区的协作力

在生成性活动实施中,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等形式,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定期公开和诚实的沟通,互相信任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目前的兴趣需求以及新动态,并致力于实现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而努力。同时幼儿园积极与周边社区互动联盟,争取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充实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发展的有效性,最大化地受益每个孩子。

 

 

 

八、可预期的最终研究成果

1.蓝本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2.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案例集(其中包括对蓝本课程改造的案例;根据幼儿兴趣,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发的案例)

3.幼儿园蓝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活动的实施策略论文集

4.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有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九、专家评议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评议专家组组长签名

 

                    

 

 

 

十、鉴定组成员名单及签名(通讯鉴定无需专家在此签名)

鉴定组职务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签名





























十一、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单位公章:   

     

十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终审意见

 

 

 

 

 

 

 

 

 

 

 

 

 

 

 

 

 

单位公章: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终审:吴淞幼儿园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