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未包含“NodeId”的定义 > 详细内容

研讨活动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研讨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01 14:33:56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研讨活动记录

主持人

许春花

记录员

周程程

时间

2023.10.26

参加

人员

许春花、顾霞琴、柳芸、邱紫悦、俞梓璇、周程程、张丽萍、朱丽颖

如何让“生成性课程”更具有探究性和深入性

主持人:相较于传统课程而言,生成性活动无疑更应该具有突出幼儿内在动机的发挥,支持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自主探究,获得有益的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特征特点。那么如何才能生成性活动扎根土壤,适宜我们的儿童呢?自我们的课题实施以来,老师们也都各自在探索,各自在研究,接下来,就请老师们分享一下自己这些阶段的所思所想所得:

俞梓璇:我认为,生成性课程的开展我们首先要注重的是活动来源,要满足立足儿童兴趣、来源儿童生活、从儿童本位出发的原则,满足幼儿自身的探究兴趣和发展需求,以开发和实施课程为抓手,带动和促进生成性课不断走向丰富、多元、轻盈、灵动,促使课程回归儿童本位,促进儿童学习品质的良好养成和全面成长。

邱紫悦: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回归自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儿童是天生的创造家。一年中季节更替,每个阶段都在迎来不同的季节,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学到什么?小花园、小农田和自然角的开辟,周边自然生态资源的充分发挥,是为在城市中成长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大自然的大门,用有温度、会呼吸的教育探寻课程的生长力。

顾霞琴:一日生活皆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真实真切的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与力量。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中,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直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让幼儿去领悟生活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解读生命的真谛,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帮助幼儿实现生活经验的重塑与再造

朱丽颖:我觉得在生成可成的时候也要注重文化,儿童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脱离不了文化的渗透。课

程应该与文化的深度契合。比如说通过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富饶美。

    主持人总结:老师们都说得非常好。可成的自知是人们对特定可成情境的自觉理解,对可成理念和愿景的清晰判断,对课程内容和框架的基本认识。认识课程这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我们一定要自觉跳出“课程即科目”“可成即教学内容”等狭隘的课程观,建立与立德树人要求相适应的崭新课程观。

e413b5337f3846cf83e1d4daf516bad7.jpg 



终审:吴淞幼儿园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