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4学年第一学期12月研讨活动
《基于蓝本课程的生成性活动开发实践研究》研讨活动记录
主持人 | 许春花 | 记录员 | 朱丽颖 | 时间 | 2023.12 |
参加 人员 | 课题组全体成员 | ||||
研 究 内 容 | 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 ||||
研 讨 情 况 | 一、生成课程的概念 “生成”一词与设置、预定的概念相反,汉语词典中对“生成”的解释是形成、产生,是非预设的,自然发生的。可见,“生成”强调的是一种自由的状态,非人为干预的,由事物自发形成。“生成课程”就是将“生成”这一概念与课程教育结合,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贝蒂·琼斯提出的,她在《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课程不是预设的计划或者被设计好的某个产品,而是自发性和计划性结合的产物。学前教育阶段的生成课程,是指幼师依托幼儿生活环境和兴趣设计活动,并在互动中以幼儿的需求为指引,牵动孩子主动发现、探索,继而获得全方面的发展。生成课程是动态的,幼儿的自发性行为和幼师的预设计划应形成良好的平衡。 二、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实施策略简析 周老师:以幼儿兴趣为依托,确定活动主题。三到六岁的孩子,善于观察和模仿,能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获取大量知识,尤其是面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兴趣做引导,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生成课程强调自发性和主动性,只有先让孩子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出他们主动参与的想法。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就隐藏在他们的生活中,因此,幼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从细节处抓住孩子的兴趣,以此来设置活动主题。 朱老师:是的,例如《小麦的旅途》活动就源自于幼儿午餐时的谈话。幼师发现有位小朋友非常喜欢面食,他经常和小伙伴争论面饼和大米哪个更好吃,并且说自己最喜欢吃面了。老师注意到这一现象后,偶尔会加入大家的谈话,询问孩子们知不知道面和米都是怎么来的,多数孩子都知道面和米是超市买来的,但并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做成的。由此,幼师就将小麦和水稻的生长作为主旨,设计了《小麦的旅途》这一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更多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 柳老师:要营造开放的活动环境。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有着出色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对所处环境的感知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在观察周边环境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营造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要。无论是室外活动还是室内活动,幼儿都是可以自由行动的,活动中使用的材料也不做限制。 孙老师:是的,比如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师可以设定主题,制作灯笼、娃娃衣等,提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可用素材,纸板、布料、废旧家具用品,具体使用哪些材料让孩子自己选择,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要依据幼儿的现实需求灵活调整活动环境。 邱老师:生成课程是自发性和计划性的科学平衡,幼儿不可无目的的随意活动,老师也不应过度干预,要将自发和计划巧妙融合。幼师的引导是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生成课程中,要注意引导的时机和方式。 三、达成小结 生成课程是指向幼儿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性活动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师在必要时作出引导,孩子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又迎合了现代教育的需求。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